东德与西德为什么会统一(东德和西德为什么能够统一)
说是两德统一,其实是西德吞并东德。因此,一个必须要问的问题是:东德为何主动与西德合并?
就算东德人民同意,那东德政府呢?实力差距太大,两德统一无异于推翻东德政府。因此,东德政府是两德统一的最大障碍。
同时,苏联和英美法都不想看到一个统一的德国。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挑起的。因此,国际因素不支持德国统一。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那就是:冷战还没有结束。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交出核按钮。到这个时候,冷战就算是结束了。东德决定与西德合并的时间是1990年8月。
两个德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那么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两德统一前,东德的GDP只有西德的13%,东德的劳动生产率不及西德的三分之一。德国的人均收入比西德差10倍。此外,西德还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福利体系。在这方面,东德是完全没法比的。
所以,一旦两德统一,东德政府就会被废除。同时,东德政府长期以来不受民众欢迎,被废除后很可能再次被清算。后来,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说完了不利条件,我们再来说说有利条件:
一是内基,即民心。东德人民对与西德的合并充满了向往。疯狂涌入;
一是外部转折,主要是苏联的衰落。冷战接近尾声时,苏联忙得无暇顾及自己。它不仅没有能力,也不愿意继续控制东欧。
东德人民向往西德,苏联军队主动撤离。那么,两德能否统一呢?
东德政府手中握有军队,西德根本没有军事统一的可能。如果东德政府不谈生死,那西德就无计可施了。即便西德不得不强行统一,其代价也是难以承受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数也会越来越大。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不支持两德统一。
那么,东德是如何主动并入西德的呢?
首先,欧洲的剧变和动荡的民众繁荣,东德政府根本无法承受。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波兰和匈牙利等国家的政府完全失控了。这种气势瞬间传到了东德。东德人民穿过失控的东欧国家,然后跑到西德。东德政府还在,但东德人民“适合世外桃源”。起初,一个月有几千人跑了;之后,迅速增加到每月8万人。
像这样跑步不是一种选择。于是,东德政府做出了让步,那就是打开柏林墙。不过舆论太过汹涌,老百姓直接拆墙了。柏林墙打开后的第四天,单单是东德人就有多达50万跑到西柏林。德德两国人民犹如两军联手,开始了狂欢。团结的热情在这场狂欢中愈演愈烈。
随后,发生在波兰和匈牙利的事情也在东德上演。东德各地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政府彻底失去对社会的控制。甚至负责监视人民的秘密警察机构斯塔西也被摧毁了。
就在这时,憋了很久的西德政府终于出手了,拉起了团结的大旗。西德是在东德政府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才开始真正努力的。那么,西德在此之前在做什么呢?只谈民族感情,不谈统一大业。但是,一旦东德政府控制不住局势,西德就会立即倒戈,不得不谈民族感情和统一大业。
其次是对内花钱,对外让步,两德统一水到渠成。
舆论已经动荡到这种地步,东德政府只能说说而已,否则就会被东德人民彻底推翻。即便如此,德国社会统一党总书记昂纳克还是被捕入狱。西德对东德的唯一要求就是民主选举。而一旦进入到民主选举环节,那么西德就可以运作了。
为了推动东德政党倾向统一,西德总理科尔向东德人民承诺,只要当时在民调中排名第二的“德意志联盟”获胜,那么东德马克存款东德人的数量将会减少。 1:1兑换西马克。当时,东西德马克的汇率为1:4。这相当于直接从西德汇款到东德。消息一出,选情立马逆转,西德支持的政党立马上台。到这个时候,两德统一势在必行。
但是,这只是强制性的,而不是自动的。原因是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两德统一需要大国同意。美国的条件是希望统一的德国留在北约。苏联的情况是统一的德国不能留在北约。如果尴尬到了这里,德国的统一就无法实现。德国的命运不是由德国人民决定的,也不是由东德和西德人民共同决定的。
主要冲突是美国。如果对付美国,就必须同意加入北约。至于苏联,德国只能做出各种让步和赎回,而且必须征求苏联的同意。但更麻烦的是法国。这家伙是德国人的世仇。那么该怎么办?西德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承诺加入法国主导的欧元区并废除西德意志马克。要知道当时的德国马克是世界上的硬通货。然而,为了统一,德国只能作罢。
1990年8月,东德决定加入西德; 1990年10月2日,东德政府机构停止工作; 10月3日,两德正式统一。
那么,东德为何主动加入西德呢?
首先,这是人民的意志。东德人民必须加入西德,西德已经表现出足够的诚意。
二是东德政府。在两德统一之前,就已经被东欧剧变的浪潮冲到了失控的边缘。
三是战略得当。这主要是西德政府的功夫,隐忍,发力,内外开放,步伐紧凑,力度凶猛。
前两项是东德的主观意志。但两德能否统一,并不是两德最终的决定。搞定德国和德国的内政,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让大国秩序井然。
就算东德同意加入西德,西德也同意接受,也没关系。因为德国是战败国,命运掌握在大国手中。因此,与这些利益相关的大国打交道比处理两个德国的内政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