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鲮鱼什么时候提竿(钓鱼什么时候提竿最合适)
提竿的时机和技巧是钓鱼中非常重要和复杂的技术。提竿时机不对,鱼还没咬钩或吃到鱼饵就跑了。
如果提竿技术不对,鱼线断了就跑,或者严重的断竿,还会把窝里的其他鱼吓跑。所以想要钓到好鱼,掌握好提竿的时机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什么时候抬起杆子?
判断一条鱼上钩与否,是通过浮在水面上的浮漂来体现的,而浮漂的反应状态取决于以下因素的影响。
鱼种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鱼有不同的吃饵特点。
鲦鱼、虾虎鱼等小杂鱼吃饵又快又凶。如果发现浮漂有动静,应立即提竿。
鲶鱼和黄鱼猛地吞钩。它们吞下鱼饵后会立即游走,您稍后可以提竿。
饵料的作用
使用嫩玉米粒、蛆虫、红虫等作饵时,由于钩子比较结实,不影响鱼吃饵后提竿。
但是如果使用粉饵或者面食、大米、商品饵等小颗粒饵料,由于饵料小,容易吞钩,饵料在水中也容易脱落,所以杆子应尽快抬起。
另外,如果用蚯蚓钓鱼,提竿的时机要根据不同的使用方法来确定:当钩上的蚯蚓比较长时,穿钩后要留一段蚯蚓,这样可以它们可以在水中蠕动,鱼不会吞下它们。饵料从蚯蚓尾端到钩背需要一定的时间,提竿要晚一点。
反之,如果用小蚯蚓,或者把蚯蚓分成小块来钓,提竿可以早一些。
浮动大小的影响
在铅坠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大浮漂时,浮力大,对鱼季反应快,提竿晚;使用小浮漂时,反应较慢,应提早提竿。同样,浮漂固定时,铅坠较重时,浮漂反应迟缓,应提早提竿;铅坠轻时,浮漂反应灵敏,提竿要晚。
水深的影响
水深可分为0.5米以下的浅水区、0.5-2米的中水区和2米以上的深水区。
在浅水区,浮漂和铅坠的距离比较近,鱼咬钩的信号可以很快传到浮漂上,所以提竿要晚一些。您可以等到大部分或所有浮漂漂浮或下沉后再提竿。提竿过早,鱼还没有将饵料完全吞入嘴里,很容易逃跑。
中水和深水区域,浮漂和铅坠的距离比较远,鱼吃饵的信号需要通过细长的鱼线体现在浮漂上。鱼钩已经被吞了,发现浮漂有信号后要迅速提竿。
鱼类密度的影响
水中鱼群密度高,覆盖面积大。饵料入水后,很容易被炒散。如果鱼的数量稀少,鱼吃饵的时候就没有其他鱼争饵,鱼吃饵慢,比较谨慎,提竿就晚了。
水质的影响
水质肥沃,水生生物丰富。鱼对饵料的需求不急,因此食欲不高。当你找到诱饵时,你会尝试很多次。吃饵慢一点,提竿就晚一点。反之,水稀,鱼吃的食物就少,鱼吃久了也吃不饱。找到食物后,它们会迅速吞下并举起鱼竿。时间还早。
水下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水下地貌都比较复杂。在一般的硬土和沙地,下垂的饵料是比较稳定的。在水草和淤泥覆盖的地方,饵料往往附着在松软的地面和绿色的苔藓上,鱼一次吞钩未必成功,提竿就晚了。
风力的影响
水面平静,鱼吃饵时浮漂反应明显稳定,提竿时机视以上具体情况而定;有风的时候,水面震荡,浮漂飘忽不定,下沉波动更大 钓线过大,水下钓线也会震动,出现假信号,提竿就晚了.
提杆时应该怎么办?
掌握了提竿的时机之后,就要研究什么样的提竿技术了。当浮漂有真实信号需要提竿时,钓手的提竿动作往往是手臂与鱼竿同步上提,将鱼线提出水面。
但这种方法不科学,其缺点是:一是动作笨拙缓慢,鱼钩不能及时刺入鱼唇,容易跑鱼;二是动作幅度大,力度难以控制。容易造成断竿断线、勾鱼唇、跑鱼;三是长期摆臂提竿,不仅错失良机,而且容易疲劳。
提竿的正确动作应该是巧妙地运用角度和弧度。理论上最好的动作是:利用抖腕之力,使竿尖快速弹起,手腕抬高一个角度,以手腕为圆心,将竿尖划过弧线瞬间,才能准确钓到吞钩的鱼。 ,上钩迅速,从而减少跑鱼。
浮漂走位后,什么时候提竿,把握时机后如何提竿,需要多加练习,钓友们还是要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