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与朱元璋的关系(汤和和朱元璋的关系)
明朝七皇子中,为什么只有汤和死得好?朱元璋:他是我一生的知己!
俗话说,攻城容易,守江山难。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老朱氏的安定,为了子孙后代,杀戮了无数功臣。
在正史记载的“兰屿案”中,朱元璋斩杀一万余人。在“胡惟庸案”中,三万多人被牵连致死。 ,在这风波之中,连刘伯温都保不住,倒是有一个人能够好好的死去。
这个人就是唐河。
与李善长、蓝玉、冯胜等人相比,唐和虽然没有大勇大略,但在知进退方面却是高人一等。比起刘伯温,汤和虽然不能洞悉人性,决胜千里,但对朱元璋却有足够的了解。
为了打消朱元璋的嫌疑,他甚至连续4次放弃封侯的机会,手段防不胜防。
汤和与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朱元璋喜欢玩扮皇帝的游戏。汤和经常扮演将军的角色,率领群众向朱元璋高呼万岁。
汤和虽然比朱元璋大三岁,长得也高一些,但对朱元璋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如果说谁最了解朱元璋,那汤和是首屈一指的。
汤和的军事天赋是在长大后开始显露出来的。当时,朱元璋为了填饱肚子,在皇觉寺出家。到了千户位,手下手下管理着一千多人。
汤和想起兄弟之情,写信给朱元璋,劝他加入红巾军。朱元璋来了??之后,只是一名普通的军人,但汤和对朱元璋十分尊重,言听计从。
朱元璋天生多疑的性格,汤和很清楚。在十余年的征伐生涯中,汤和始终牢记高低贵贱,保有难得的“为人清醒”。 “这在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元璋部下打败应天后,晚上举行庆功宴。诸将齐聚,众人皆醉。席间,徐达端着一坛酒,逼朱元璋喝下。被朱元璋拒绝后,将一坛酒倒在了朱元璋的头上。
汤和大惊立即制止,第二天亲自带领徐达向朱元璋请罪,事情才平息下来。
汤和的清醒还体现在他的大智大愚上。他巧妙地拒绝了朱元璋四次出仕的机会,表现出不贪权势的形象,让朱元璋彻底放下心来。
明朝建立后,汤和的功绩不足以跻身六皇子之列,被朱元璋封为中山侯。汤和积累军功,早日被封为国公。
明初,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冯胜等率军北伐,派汤和南征陈友定。
汤和也不负众望,很快打败了陈有定,却在最后关头放过了余党,在回朝途中遭到土匪袭击,损失了两名统帅,最终败北他的晋升机会。
汤和回京不久,朱元璋派汤和协助徐达、常遇春等人在山西围剿王保保。此战只要唐和配合好,立下战功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唐和却独自一人大军深入,最后落入元军的包围圈,损失过半。
朱元璋依旧不死心,又给了汤和出征的机会。他派汤和征服四川。让副将带头;
洪武五年,王保保犯边,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北伐,又带了汤和,大败而回。
直到洪武八年,朱元璋仍不死心,让汤和去追捕北元大臣伯颜帖木儿。
这次的任务太简单了。做了四件丢人事的唐河,这个任务要是再出个幺蛾子,那就是本事问题了。最终,唐河大获全胜,次年再次击败贝贝。元军差点杀了伯颜帖木儿。
凭借这一战功,唐和在洪武十年被封为辛公,成为明朝开国后的第七位国公。
回顾之前的四场表现,唐河真的无将吗?跟随郭子兴时期,唐和攻城掠地,立下汗马功劳,从一个普通士兵一下子变成了千户千户。
跟随朱元璋时期,汤和平定太平天国,收复南京。随后任命汤和为三军统帅,一举拿下镇江。朱元璋当上了皇后。汤和奉命征讨方国珍。活捉敌方元帅,解决了朱元璋的大后患。
那为什么汤和在明朝建国后突然“不工作”了呢?只有一种解释,汤和躲藏起来,不能立大功,这引起了朱元璋的警惕,只有与世隔绝才能好死,这在他被封为太上后更加明显。国公。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有意打压淮西将领,为后世解决大患。汤和准确洞悉朱元璋的想法,率先提出放弃兵权回家养老,得到朱元璋的高度赞赏。
在凤阳为汤和建了一座府邸,赠给他金银一千两。但是,退了他的老人家还乡,并不能打消朱元璋的疑虑。很多回家养老的人,最后还是被打死了。
聪明的唐和回到家乡后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坚决不与任何地方官员交往。他的日常就是喝酒玩乐,满足了派人监视汤和的朱元璋,最终病逝,享年70岁,汤和也成为明朝开国元勋中结局最好的人.
临死之际,朱元璋含泪说:汤和是我一生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