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分抗战电影推荐
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推荐一部精彩的电影
说到国产抗战电影,皮哥会想到《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更远的《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铁路游击队,这些都是中国人喜爱的经典电影。
然而,除了这些电影,上个世纪制作的国内战争电影仍然有许多杰作鲜为人知。比如1995年上映的《大捷》,豆瓣评分虽然高达8.8分,但评价只有800多人,可见又是一颗“遗珠”。
电影导演是上海导演吴天戈,编剧是他的父亲,也是中国著名导演吴亦弓。
这个故事改编自同名历史小说《以人民的名义》的小说家周梅森,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杂牌军抗日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农民在一个叫卸甲甸的小镇上发动进攻的故事,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国军炮营驻军的长期骚扰。
后来,全县1800多人被收编,组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路军新三团。原县长段仁义担任团长,走上抗日战争前线。
这支没打过几天仗的军队,就在马鞍山防线下岗子村的前沿阵地上。他们将面对2万多日的伪军,背后是正规军1761团阵地的机枪。
作为一支被放在前线的杂牌军,它们实际上被用作炮灰。他们的任务是在日本主力军和正规国军交战前消耗日本军队的一点力量。
被上级派去指挥作战的参谋长方向公,面对不会挖战壕的士兵,真想哭。
而谭参谋教战地救援知识,那些士兵也听得一头雾水。
经过一番军纪整顿,新三团终于做好了作战准备,万众一心等待日寇的到来。
日军首先派了一支伪军队打头阵,新三团不知是计,全力开火打退这一波进攻,却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结果日军炮火全开,新三团被打得“溃不成军”。幸运的是,方向公众参谋长及时整顿纪律,新三团保住了阵地。
日军的作战方式是用大炮轰炸,然后用步兵冲锋。如果拿不到,就用大炮轰炸,直到拿到阵地。
没有人能忍受这样的消费战。新三团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损失惨重。方参谋长向上级请求增援,但司令部回电后不愿增援,于是方向公决定撤退。
段仁义团长安排上述派来的方参谋、谭参谋、女报务员白洁芬先撤,但在途中被监督战争的23军1761团狙击。方参谋阵亡,其他士兵与1761团战斗,大部分伤亡。只有白洁芬和其他人活着回来。
新三团没有退路,只好坚持阵地,从1800人到只剩下200多人。日军派两名汉奸劝说他们投降。段仁义计划投降,假装答应投降争取时间,然后枪杀了两名汉奸。
段仁义当晚宣布第三团就地解散,以挽救剩余士兵的生命,大家乘天黑撤退。
撤退的路上被敌人袭击,全团200多人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段仁义、霍杰克、铁匠欧阳贵三人生存。
令人惊讶的是,段仁义、霍杰克和欧阳贵因其英雄主义而受到表彰。在庆祝会议上,三人拿出手枪射击罪魁祸首23路军总司令韩培戈。韩培戈重伤倒地后,三人被捕。
评价抗日战争的历史,网上流传着一句话:老江负责输,老美负责赢。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我们不能笑。
为什么国军在兵力远远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打得这么辛苦?这部电影从一个方面给了我们答案。
人多不一定有优势。一群没有战斗经验的农民打不过训练有素的日寇。
与日军相比,国军在整体作战战略、士兵素质、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这一差距对战争产生了全面影响。
我们用这样一支明显落后的军队,在自己的领土上与一个亚洲军事大国作战,用血肉之躯坚持了14年,最终扭转局面,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与自己的军队不同,他们缺乏战斗经验,但他们有不怕死亡的牺牲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努力和牺牲不应该被遗忘。
文章/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原创文章的作权:皮皮电影
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