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常识

刘邦赐给韩信三不杀,五不死 吕后是怎么绕开这些杀死韩信的

2023-12-16 文学常识 89 作者:西风

  我不知道:刘邦给了韩信“五不死”。吕后是如何绕过刘邦的话杀死韩信的读者的?下面的小系列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然后向下看~

  盖下战争前夕,项羽派使者诱惑韩信“三分天下”。韩信虽然不同意,但也开始左右摇摆,违背了刘邦的命令,于是有了“三不杀”、“五不死”的由来。

image.png

  三不杀,五不死

  关于三不杀,五不死,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但大概意思是一样的。

  在盖章之战前夕,刘邦命令韩信围攻项羽,但韩信拒绝来。因此,张亮建议汉高祖写下三不杀、五不死等诸多条件,以示诚意。事实上,这是一枚替代的免死金牌。

  比较常见的三不杀,即“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狭义上说,这三种不杀意味着:在能看到天空的地方,不能杀韩信;国王不能杀韩信;不能用刀、枪和其他铁器杀韩信。

  既然是狭义,自然有广义。广义上说,普天下,不能用君王之命杀韩信,也不能用刀兵杀韩信。

image.png

  所谓五不死,分别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绑他的绳子”、“没有杀他的刀”。

  五不杀的意思更容易理解。你不能在看到天空的地方杀韩信,也不能在看到地球的地方杀韩信。同样,国王也不能杀韩信,也不能用绳子绑韩信,也不能用刀杀他。

  若延伸一点,就是在天下、大地上、君王的管辖范围内,既不能捆绑韩信,也不能用刀杀韩信。

  为什么要分为广义和狭义?

  因为狭义的根本没有意义,很容易打破,如果广义的话,世界不是国王,不可能看到天空,看不到地球,看不到国王,所以它符合免费死亡金牌的初衷。

  传说中韩信之死

  不管是三不杀还是五不死,如果只是狭义上的概念,绕过这些条件处死韩信其实是很容易的。

  传说吕后听说韩信参与昌晨谋反,于是暗中与萧何谋划。

  为了不让韩信见天,萧何把韩信骗进了长乐宫,在一个黑暗的钟室里杀了他 。

  为了不让韩信看到大地,吕后还专门在长乐宫铺了地毯。

  当时刘邦正率兵在外平叛,自然不会见君王。

  吕后没有把韩信绑起来,也没有直接用刀兵加身,而是让宫中的丫鬟用尖尖的竹竿活活刺死。

  按照这种死法,吕后“非常聪明”地避开了“见天”、“见地”、“见君”、“绳索”、“刀兵”等条件自然不违背刘邦的承诺。

  但如果刘邦的承诺真的那么容易被破解,那只能说明他的承诺本身就是个笑话。

  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没有所谓的“三不杀”或“五不死”。这只是后人编造的。

  韩信在历史上的死亡

  公元前197年,陈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平叛。

  刘邦离开后,吕后掌权,韩信府中家臣告诉韩信参与陈晨谋反,于是吕后准备将韩信招入宫中处死。

  为了防止韩信怀疑吕后的意图,吕后让萧何欺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叛归来,准备大宴大臣,韩信这才独自来到宫中。

  没想到,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已经安排好的武士绑起来,然后在长乐宫的钟室杀了他,然后夷灭了三族。

  相国信道:“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绑信,斩长乐钟室。-《淮阴侯列传史记》

  从正史记载来看,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韩信参与谋反,韩信被杀也没有经过正当的审判,都是暗室操作。

  然而,当平叛归来的刘邦听到韩信的死讯时,他的表情却很奇怪:快乐和怜悯。

  高祖已经从尚军来了,见信死,又喜又怜,问:“信死怎么说?”-《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的表情从侧面反映了吕后杀韩信的心理,韩信过于居功自豪,自取死路!

  韩信死因:居功骄傲,自取灭亡

  事实上,韩信之死并非功高震主,也不是刘邦薄情寡义,也不是因为他政治能力低下。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被巨大的成就所迷惑。

  因此完全失去了人心,不仅吕后容不下,连曾经推荐过他的萧何也看不顺眼,刘邦也在心里判了他死刑。

image.png

  这一切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必须从韩信威胁称王开始。

  公元前203年,韩信引兵攻打齐国,还没到平原渡口,就听到李食其说服齐王归汉的消息。

  这时,韩信本来打算停止行军,却被一个叫快彻的谋士说服了。

  快彻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派了一个密使说服齐王。有没有新的诏令让将军停止进攻?既然没有,就继续打,不管齐王是否屈服。

  此外,李食其只是一个说客,但他用三寸不烂的舌头降服了70多座城市的齐国,将军指挥官数万人,只占领了赵国一年多的50多座城市。

  一个将军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将军能忍受这种语气吗?"

  范阳辩士快通(避刘彻之忌)说:“将军被圣旨击齐,汉独发间使下齐宁可圣旨将军?为什么不呢?而且李生一士,伏轼掉了三寸舌头,下齐了70多个城市,将军数万人,赵五十多岁。为了将军数岁,还不如竖儒之功?”——《史记·淮阴侯列传》

  就这样,韩信被快彻说服,决定继续攻打齐国。

  此时齐王已下定决心投靠汉王,根本没有防备汉军,很快被韩信长驱直入临淄。

  愤怒的齐王认为李食其背叛了自己,于是把他煮死,然后派兵到楚国求助。

  听到这个消息,项羽派将龙去救齐国。

  韩信大败龙和齐王二十万大军,并斩杀龙和齐王,成功占领齐国。

image.png

  韩信连续灭魏、徇私舞弊、威胁燕、定齐,自觉成绩突出,于是向刘邦写道:“齐国狡猾多变,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部毗邻楚国。如果不建立代理王统治,情况将不稳定。我愿意推荐自己为齐王代理,为国王守卫齐国。”

  汉朝四年,一切都降平了。让人说汉王说:“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在南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势不可挡。原来是假王便。”-《淮阴侯列传史记》

  可想而知,韩信的信送给刘邦后,刘邦是多么的愤怒,他的将军竟然向自己取名为“王”!

  然而,此时刘邦的情况非常糟糕,被项羽包围在信阳,形势危急,不能缺少韩信。

  因此,在张亮和陈平的劝说下,刘邦忍受了这种语气,没有把韩信封为“假王”,而是直接封他为齐王,派使者张亮征兵部队攻打楚军。

  另一方面,将军龙死后,项羽也非常恐慌,于是派使者去挑拨韩信,让他反对汉王,自立为齐王,然后三分天下。

  最后,韩信既没有反叛汉王,也没有计划三分天下,也没有按照约定与刘邦见面。

  公元前202年,刘邦趁项羽疏于防备,发动突然袭击,让他措手不及,然后让韩信和彭越来会师,一起消灭项羽。

  但韩信和彭越放鸽子,导致刘邦大败而归。

  刘邦知道,没有韩信和彭越的帮助,他们不得不在给韩信增加封地的同时,将彭越封为梁王,这使得他们率领部门围攻项羽,发动了一场关于盖帽的战斗。

image.png

  然而,在盖帽之战结束时,刘邦别夺了韩信的兵权,把它改封为楚王,后来又改封为淮阴侯。

  从韩信的一系列操作来看,在攻打齐国之前和之后,他被巨大的成就所迷惑,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从而违背了刘邦的底线。

  当然,在韩信封王之前,刘邦手下已经有几个异姓王了,这些人的功劳远不如韩信,那么韩信封王真的理所当然吗?

  事实上,并不是说韩信的封王是自己讨封的,而是说韩信和这些异姓王本身就不一样。

  韩信白身投靠刘邦。他之所以能做出巨大的贡献,不仅是因为他自己的能力,也离不开刘邦拨给他的兵马。他原本是个农民工。

  而赵王、韩王等人,他们自己也有自己的家庭背景,就是带着家庭背景投靠,刘邦当然不能在平定楚国之前砍掉他们的王爵。

  韩信的举动和背叛没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死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原版权,请告知我们,相关内容将尽快删除。

tags: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分享并仅供个人学习。相关知识介绍仅用于网友们学习交流之用,勿作它用;若需商业使用,需获得版权拥有者授权,并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如因非法使用引起纠纷,一切后果由使用者承担。如需删除,请发送文章地址到tianlongmo@qq.com,我们会24小时内删除冀ICP备2023033916号-1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