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死后太子位置空缺 朱元璋为什么会选择朱允炆作为接班人
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朱元璋要传给朱云文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
大明王子朱标于1392年去世,这是对朱元璋的双重打击。
一方面,这是对家庭感情的打击。朱彪是朱元璋的长子,也是他最亲密的儿子。在他心中,他和马皇后,朱彪三个人是幸福的家庭,其他儿子,他们都在聚在一起。
一方面,这是一个政治打击。朱标13岁时被任命为王子。朱元璋为他配备了一支豪华的教师队伍。他以李善长为王子少师,以徐达为王子少师,以常遇春为王子少保,精心指导,以便有一天把大明的国家传给他。
除了悲痛,朱元璋还要考虑一个现实问题:大明江山传给谁?
当时朱元璋还有20多个儿子,其中秦王朱贤、晋王朱迪、燕王朱迪、周王朱尧都是马皇后出生的,都是成年人。然而,朱元璋没有选择任何一个,而是选择了朱彪的第二个儿子朱云文。
有人说:“朱元璋瞎了吗?燕王朱棣能力这么强,为什么不选他,如果选他,不就没有后来的靖难之战吗?”
不是朱元璋瞎了,而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后来发生的历史。从“上帝的角度”来看,你认为朱迪是最理想的继承人。然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朱元璋根本不考虑朱迪。原因有几个,
第一:王位继承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如果不是,那就是“八王之乱”。因此,早在大周成立时,周公就制定了“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可能不是那么完美,比如:没有长子怎么办,没有儿子怎么办,长子是柴火怎么办?但至少他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有法可依”,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传承。
朱元璋身边有很多大儒。在皇位继承方面,他不可能不受“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在这个大原则下,朱迪面前有二哥秦王和三哥晋王,根本轮不到他了。
如果你按顺序继位,那应该是秦王,但不幸的是,秦王是一个柴火废物,不容易使用,朱元璋不会冒这个风险。燕王有能力,但他排名第四。如果他选择了他,他会向别人发出一个信号:只要他是朱元璋的儿子,他就有资格成为皇帝。
要知道,朱元璋是一个有26个儿子的人,如果放开抢劫,那不是靖难之战,而是天下大乱。
第二:朱元璋把朱迪分封到北平,就是看中了他的军事能力,让他做大明的北屏藩,不要让蒙古人来“家”捣乱。因此,朱迪有朱迪的使命和任务。如果朱元璋不死,他的使命和任务就不会改变。
第三:虽然朱迪现在这么有名,但他也得到了一个“明成祖”的庙号。如果朱元璋知道了,估计棺材板压不住。
在朱元璋的许多儿子中,朱迪并不特别受朱元璋的欢迎,否则他就不会把他扔到北方和蒙古人打架。此外,他的生活经历也存在疑问。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迪、朱彪、朱贤、朱武都是马皇后出生的。
然而,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朱棣的生母可能是朝鲜向朱元璋贡献的妃子。如果这是真的,朱棣就是一个普通儿子,根本不可能继承王位。
因此,经过综合考虑,朱元璋直接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
朱云文是朱元璋心中的理想继承人吗?毕竟,历史书上说他才华横溢,聪明才智。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写历史书有标准模板。任何当过皇帝的人都必须有天赋和聪明才智,出生时必须有吉祥的迹象。
从朱允炆后来做的那些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普通的孙子,能继位当皇帝,完全是一种美好的生活。
起初,朱元璋把所有的努力都浇灌到了朱彪身上,为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王子团队”。这个团队可以顺利地接管朱元璋的权力棒,完全更新和迭代明朝。
然而,朱彪的早逝打乱了朱元璋的整体计划,“王子集团”已成为朝鲜最大的势力。然而,现在没有领导人。朱元璋要做的就是如何处理这股势力。
这些人不是蔬菜市场上的大白菜,可以打包给其他藩王。这些人都是龙凤,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不可能集体倒在一个藩王身上。一旦他们被允许选择自己的未来,他们就会埋下对抗和分裂的种子。
朱元璋一旦选择其他藩王继位,那么“太子集团”就是他无法翻越的山。
与其让“太子集团”分裂或成为新皇帝的对手,不如为他选择一个新的领导人,朱彪的儿子是最好的候选人。
朱标有五个儿子,其中老板朱雄英和老三朱允通是常氏(常遇春女儿)出生的。然而,朱雄英在8岁时去世了。虽然他是一个严肃的长孙,但他错过了王位。
第三个孩子朱云通出生后,他的母亲常氏去世了,这应该与难产有关。因此,朱彪的侧室吕氏被扶正为“第一任妻子”。吕氏是朱云文的生母。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允炆,也算是直子,长兄不见了,他这个老二,其实成了“直子”。
就这样,幸运之神眷顾了朱允炆。
朱元璋很清楚他的孙子是否有能力并不重要。“王子集团”将帮助他做一切。只要他安全地坐在王位上,不要辗转反侧,大明江山就不会有问题。
蓝玉是他唯一不放心的人。
这是朱元璋留给朱彪的“军事领域”的代表。他是常遇春的妻子和兄弟,也是朱彪妻子的叔叔。如果朱彪能顺利继位,蓝玉将是他最重要的助手。然而,现在情况变了,蓝玉成了最危险的人。
朱彪还有第三个儿子朱云通,这是真正的皇孙,是常出生的。朱元璋担心,一旦他去世,蓝家和常家将共同支持朱云通。到那时,不仅朱云文的生命得不到保障,而且大明江山也可能结束。
那朱允通为什么不直接当继承人呢?
更麻烦的是,没有朱元璋的压制,蓝玉的尿液会听一个孩子的话吗?而且,孩子不得不叫自己“叔叔”。很难说大明能不能叫朱。如果朱彪继位,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朱彪仍然可以镇压蓝玉。
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杀死了蓝玉、傅友德、冯胜等所有老将,涉及1.5万人,彻底消除了朱允炆的隐患。
有人说:“朱元璋没想到藩王会造反吗?”。
朱元璋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否则他不会规定:“藩王不奉诏,不得进京”。然而,朱元璋仍然不相信藩王会造反。他从社会的底层爬上来,最重要的是家庭。自从他成为南京的吴女王以来,他一直在寻找他失散多年的家人。
他找到了他的第二个姐夫和侄子,嫂子和侄女,嫂子和侄女,侄子,侄子朱文正和侄子李文忠一直在和他战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他人,朱元璋给了很高的礼貌,过着美好的生活。
朱元璋把儿子们都封了出去,本意是让他们成为大明的屏藩,枪口一致。然而,朱元璋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儿子之所以这么听话,是因为他还活着,换个人当皇帝,可能就没那么老实了。
在朱元璋心目中,“大臣造反”的概率远远大于“藩王造反”。所以他特意在《皇明祖训》中加了一个。如果皇帝身边有奸臣,藩王有权有义务起兵“靖难”。朱迪抓住了这个漏洞,合理合法地向南京起兵。
为什么朱棣能成功靖难?
网上有很多人提倡朱迪军事水平高,朱迪有专家指导,朱迪策划了很久等等。其实都是扯淡。如果不是被逼死,谁愿意造反?
对朱棣来说,他所谓的“计划”是在朱允羲不断削藩的刺激下开始形成的。在此之前,朱棣只是想诚实地成为他的藩王。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朱元璋已经为他铺好了所有的路。只要他老老实实坐在皇位上,不要折腾,就不会有任何东西。然而,朱云文不相信邪恶。他想刷他的存在感,削减他的诸侯!
朱允炆之所以要削藩,根本原因是“不自信”。他的王位是从这些叔叔那里夺走的。爷爷在的时候,他不用担心。爷爷一死,他就怕这些叔叔来找他算账。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藩王是大明的“防火墙”,他们在外面防御敌人,在里面防御恶棍。然而,在朱允藩看来,这些藩王是一颗定时炸弹,让他晚上睡不着觉。
根据《皇明祖训》,藩王靖难成功后,应立即返回封地。如果朱允炆足够自信,他可以坐在大厅里等朱迪过来,告诉他:“你靖难成功了,可以回去了。”。如果朱迪不离开,那就是妥妥的叛乱。朱允炆可以站在正统的立场上,号召更多的人对抗朱迪。
不幸的是,朱允炆竟然自焚了,在他心中,他还是很害怕朱迪,虽然他是皇帝,但显然没有足够的气场。
除了自己的放手一搏,朱迪还能成为皇帝,有三个神助攻。
第一:朱元璋杀死了蓝玉等一大批老兵,造成了朝廷软弱、藩王强的局面。在历代,为了确保藩王诚实,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朝廷,否则藩王可能会造反。
第二:《皇明祖训》规定了藩王有靖难的权利义务,这给朱棣造反留下了很好的借口,这是一个正直的阳谋。
第三:朱允炆自焚,为朱棣省了不少事。大明没有皇帝,他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看上去很努力。
传给朱云文实际上是朱元璋深思熟虑的结果。我相信,一个能从乞丐变成皇帝的人,他的大脑绝对比我们这些每天刷手机的人好。他的决定必须有自己的理由。
朱棣起兵完全出乎朱元璋的意料,因为他没想到朱允炆会对叔叔们如此残忍,动起刀子,毫不手软,惹恼了朱棣。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用他能吃的碗。不要贪图用大碗,最后把碗打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原版权,请告知我们,相关内容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