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亮为何被称为葫芦王?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为什么任亮被称为葫芦王?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这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讲的故事。欢迎关注。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挥手入关,立即占领了长江以北地区。此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先后扫清了长江以南的抵抗力,统治了世界。
在过去的20年里,南方主要有三股力量来抵抗清朝,即活跃在云贵和广东的李定国、活跃在湖广和四川交界处的李自成残余部库东的13家,以及纵横东南沿海的郑成功。
不幸的是,虽然这三股抗清力量的战斗力都很好,包括清军暂时无法战胜的水军,但由于各种原因,三方未能形成合力,最终被清军打破。
到公元1662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晋王李定国和延平郡王郑成功相继死亡,其余分别返回缅甸和台湾,消失在中原。
康熙三年后,库东十三家也陆续被清军消灭。南明临国公李来亨(李自成侄子李过养子)焚妻上吊后,库东十三家消亡,大规模反清力量彻底结束。
然而,仍有一些小规模的抗清力量,特别是一支活跃在山西交城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在任亮领导下继续抗清,直到康熙十年才被清军摧毁。
农民起义军领导人任亮在明末农民起义浪潮中的资历仍然很老。早在明朝天启六年前,他就上山落草了。后来,他赶上了崇祯初期农民起义的爆发,占据了吕梁山的一个基地。
任亮占领的基地位于山西交城。在吕梁山东麓,当地的东葫芦川是主要的村庄。因此,任亮在起义军中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葫芦王”,他不知道这和葫芦娃有什么关系?
崇祯年间,任亮先后与王刚、何宗汉、王志臣等从陕西进入山西,并在交城西北山区的“三悬崖”等危险区域设立了大寨。此外,当地土匪王堇英、郭彦、王泉、巴山虎等人在这一地区与明军作战。
因为他们的根据地在山脉之间,地形危险,容易防御和攻击,大多数是当地农民,熟悉地理位置,赢得人民的心,因此,明朝军队的多次包围和镇压失败,任梁和其他人可以牢牢扎根于这里。
然而,任亮没有野心。他没有像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那样到处流浪。他以推翻明朝为己任,一直钉在交城。因此,他对明末大局影响不大,只能算是交城的地方霸王。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大步退往陕西。在王刚等人的带领下,扎根“三悬崖”的原陕西农民起义军也跟随李自成撤退。任亮接管了他们留下的根据地,继续成为土霸王。
第二年,顺治二年,任亮带着郭彦、王泉、巴山虎去清朝招安,然后跟随上官太原营守备周自新,被调到山东围剿农民起义。
三年后,顺治五年后,任亮听说反清农民起义在家乡交城爆发。他立即弃官逃回交城,以自己的威望和资历成为交城所有反清起义军的领导人。
任亮在吕梁山区与明军游行了十多年,在清军当了三年兵。他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能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就像以前的明军一样,清军多次进攻和压制任亮。
从顺治五年到康熙十年的二十多年,任亮一直在交城抗清。他也从壮年变成了六十多岁。早在康熙三年,南方的抗清力量就消亡了,他仍然坚持。
康熙十年十月,当清军再次包围任亮时,他接受了任亮的衣钵,指挥起义军的儿子任国炫动摇,准备向清军投降。虽然任亮阻止了他,但他的军队精神动摇了,任亮的儿子没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忽视了清军带来的威胁。
随后,农民起义军主寨“三悬崖”被清军偷袭包围。无奈之下,任亮下令分散突破。任亮突破时被清军俘虏,随后被清朝交城知县赵吉士下令杀人。
任亮起义军从明朝天启年间开始灭亡。除了投降清朝的三年,他从未离开过交城,他的影响力仅限于这一地区。
虽然任亮没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英雄主义和雄心壮志,也没有他们那么出名,但他仍然非常重视清朝在北方被清军占领的情况下与北京附近的山西作斗争了20多年。即使抛开地理优势,他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才,值得尊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原版权,请告知我们,相关内容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