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在哪里?
寒山寺位于苏州姑苏区。寒山寺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最初被称为“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多平方米。在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唐代大诗人张继的流行诗《枫桥夜泊》。清末著名学者于悦写的诗碑,成了寒山寺的独特之处。
寒山寺的建筑格局
寒山寺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寒山寺山门前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桥与山门之间的黄墙称为照墙。山门两侧两棵古樟树。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均起源于枫桥夜泊诗。佛龛后面有一尊威严的将军雕像,面朝里,面朝大雄宝殿,手里拿着金刚杵,也叫降魔杵,那就是韦陀,在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中排名第一。
寒山寺主庭园左侧的花坛两侧嵌有两块石刻,一块是明代崇帧时刻的“寒拾遗迹”;此时此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走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达著名的钟楼,听着“夜半钟声”,前面的两层楼是藏经楼。远望屋顶,可见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塑像群。藏经楼上有珍贵的佛经,楼下有“寒拾殿”之称。寒拾殿后墙背面有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刻有观音、韦陀、关公等千手千眼的人物。寒拾殿旁边是钟楼。
寒山寺的布局不追求左右平衡。根据墙壁和山门,它们基本上是一线连接的。后面的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不在中轴线上;新建的普明塔院按南北中轴线布置。寺庙里到处都是庭院,散落在一起。
寒山寺的历史文化
寒山寺佛像雕塑独具特色,碑刻艺术闻名世界。碑廊展示了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歌纪念碑,其中清末玉月书张继诗歌纪念碑最为著名。今天的大钟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奎龙监督的。巨钟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大雄宝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36座寒山的诗碑,以及悬挂在两侧的16座罗汉雕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是寒山和拾得。
寒山寺的故事传说
据说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寒山,一个是捡起来的,他们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后,寒山的父母为他和一个住在青山湾的女孩订婚了。然而,这个女孩已经爱上了彼此。寒山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决定成全拾得婚事,于是离开家乡,独自到苏州出家修行。后来捡起来也知道了真相,便去苏州找寒山,和他一起皈依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