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败类最开始指的是什么
斯文败类最开始指的是官员衣服上禽和兽。“峨冠博带”做为权力的象征,历年来遭受剥削阶级的高度重视,在官服上绣以飞“禽”走“兽”, 来反映文武双全官员的级别。这类等级制,从明代就已经开始了。斯文败类针对现代人来说饱含贬义词,是骂人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品行破坏,个人行为像野兽一般卑鄙。
明朝时,斯文败类本意就是指朝中官员绣在官服上的图案,主要是以飞鸟走兽为主导。衣指的是官员穿的衣服工作制服(官衣),冠是指她们佩戴的遮阳帽。不同类型的官员,依据品级有高有低,官服里的花式,其实就是官服上绣的飞鸟走兽,也不一样,压根目的是为了能差别官员的级别。
在清朝时期这个制度非常完善,官员的等级各自文官和武官,全是九品十八级。同一品的文官,无论正、从官服上绣的鸟类是一样的。同一品的武官,不管正、从官服上绣的兽类也是一样的。古时候当官,首先就是要了解官服里的野兽,不然都不知道是谁比我们官大,谁比我们官小。
斯文败类的典故源于哪个朝代
斯文败类出自于明代,当时也是赞语。那时候明代官员,文官官服胸口绣禽,武官官服胸口绣兽。到明中后期,官员腐坏,藩镇割据,斯文败类变成贬义词,描述逼德破坏。依据史书记载,“斯文败类”一词来自明朝官员的服装。皇帝自称为九五之尊,更能烘托皇上“龙形象”的东西了自然就是禽和兽了,因此明代便要求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
古时候官员服装里的野兽有什么
文官九品绣的是练雀。头上具冠。嘴短粗而健壮,上嘴顶端微往下曲,但没有钩;鼻腔不以翎毛所掩盖着。翅稍短圆。尾巴长。
文官八品绣的是鸳鸯鸭。其实我们比较了解,终究很多人喜欢吃鸡蛋。那也是鸡类的一种。
文官七品绣的是鸂鶒。这是一种和鸳鸯戏水一样的鸟类,身型比鸳鸯戏水大,一般都是蓝紫色的比较多,所以也叫紫鸳鸯戏水。
文官六品绣的是喜鹊,这个看起来就高大上了。这一也就是大家平时叫得鹭鸶,如今许多农村都可以看到。
文官五品绣的是白鹇。这个是鸡类。公鸟总长100-119cm,母鸟58-67cm。头上具冠。感觉跟野山鸡类似。
文官四品绣的是品雁。这是一只大雁的一种,觉得比鸡高一个档次。
文官三品绣的是蓝孔雀。这一大家也就比较了解了,孔雀开屏的确很美。
文官二品绣的是锦鸡。不知道什么原因,古代人对鸡或是有特别情怀。
文官一品绣的是鹤,这是很高端大气了。但是想要实现文官一品,特别是正一品,比登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