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要把刘子骥写死了
由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社会发展,是现实不可能的,桃花源都是作者最理想的社会发展,承载了作者的情绪,因此文章最后用一个相较于真实人物刘子骥大方规往,无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者。使全篇多意不穷之趣,小故事说到这里戛然而止,交给阅读者以绵长的余味。
最先刘子骥古代历史确有其人,而这里是寓意故事常见技巧,如秦代寓意故事常见使用真正人物表明所寄予的深刻含义,有之人却非真有其事。而且刘子骥是陶渊明的一个亲威,两个人志同道合,常常搭伴出游。或许我们可以那样推断,陶渊明与刘子骥搭伴冒险,在一个龙潭渔夫的指导下,来到陌生奉家山桃花源地区,看到了传统村落,看到了赤岩山。陶渊明与刘子骥是讲信用的人,为了能“不和外人道”,因此在文章中陶渊明耍了一下手腕子,隐去了自己,也隐去了刘子骥。可以这么说龙潭渔夫原型是陶渊明自己。
“桃花源”其实就是作者根据对现实强烈不满而采用想像“造就”出去的一个理想社会。这一理想社会,有一定的现实基本(刘子骥这个人就是历史长河中真实人物),因此描绘的都是真实的人类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却又与现实拥有非常大的差别,并不是行为活动能够更改。因此,但凡还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妄图完成‘桃花源’这个世界的,必然会在现实眼前碰得头破血流。因此,“南阳市刘子骥,崇高士也,闻者,大方规往。无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者”,探索‘桃花源’的刘子骥,不但没有寻得,而且只落了个死亡。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