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是属于哪个省哪个市(为何说安康是由三省多县拼起来的)
安康市是陕西省东南部的地级市,今天下辖1区、8县、1县。
如果将今天的安康地图与清朝陕西兴安府地图进行比较,你会发现清朝除了比今天少一个宁陕县外,其他县和管辖区基本相同。
今天的安康市行政区划
古人在设置行政区划时,一般采用“山川便利”的原则,即以自然环境中山川的走向为行政区域边界,古为今用,导致古今许多地方的边界相差不大。
但即便如此,安康今天的行政区划轮廓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尤其是明初,是陕西、四川、湖广三省部分县“拼”出来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清朝光绪时期的兴安府
今天的安康市是清朝陕西兴安府,明初是陕西汉中府金州、汉中府兴安州、兴安直隶州,元朝是陕西省兴元路所属的金州。
元朝的金州是散州,不辖县。
事实上,金州在唐代曾是西城县,后来改为金州。宋代仍是金州,也是昭化军节使的驻地。有西城、汉阴、迅阳、石泉、平利、上津六个县。
但由于宋、金、元之间的连年战争,金州原属六县地荒人稀,几个县被撤销。
元朝兴元路
据康熙时期《兴安直隶州志》记载:
根据老相传,元人**已经开始了,诸县已经完成了巡检部门的改革。与明朝改革之初相比,千里无复人烟,是立兴安寨,命功臣驻守,逐渐开屯,即守卫千户,后四方来来往往的人群,开始建州治病。
诸县被撤销后,成立为巡逻部门。巡逻部门是明清时期用于盘查行人、检查无路出门的人、逮捕奸细、拦截逃兵和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商务旅行交流的军事武装机构,但属于地方行政管辖。
我不知道为什么康熙《兴安州志》中的一半没有地名标记
明朝成立后,兴安寨成立,都司卫所系统的屯田兵,为了守卫千户所,后来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烟越来越密集。
于洪武三年将平利、石泉、迅阳、汉阴改为县,但此时四县复设后属四川大宁州管辖,洪武五年二月改为汉中府金州。
因此,平利、石泉、迅阳、汉阴虽然长期属于陕西管辖,但明初洪武复置三五年后,短暂属于四川大宁州,有从四川改为陕西的经历。
明朝汉中府
让我们来看看白河县。原陕西汉中府金州迅阳县,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迅阳东置白河堡,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巡抚、都御史原杰置白河县。
但和平利、石泉、迅阳、汉阴四县一样,新建的白河县不属于陕西汉中府金州,而是属于湖广的云阳府,第二年才属于金州。
这样,白河县虽然一开始是陕西汉中府金州迅阳县,但由于新县属于湖广云阳府,有从湖广改为陕西的经验。
清朝迅阳县域图
陕西汉中府金州,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辖平利、石泉、迅阳、汉阴、白河五县。
1州5县中,金州本身一直属于陕西汉中府,平利、石泉、迅阳、汉阴四县来自四川大宁州,白河县来自湖广云阳府。
因此,此时陕西汉中府金州是由三省所属部分县“拼”起来的,是不能错的。
正德七年(1512年)十一月又分金州置紫阳县,使金州辖县数量成为6个。
那金州的名字又是如何成为兴安州的呢?又是如何成为直隶州的?
据清明节《兴安州志》记载,万历十一年(1583年)大水,城市不好,刘至中筑新城位于赵台山脚下,易名兴安州,因迁移,锡嘉名也。
清代安康新旧城图
“锡”字除了以金属元素的名义,在古代也意味着“礼物”,这个“礼物”是一个相对先进的礼物,通常是天子给的,“锡嘉名”,就是给这里一个美丽的名字。这个名字从金州改为兴安州,期待繁荣和平。
至于为什么兴安州是直隶于省的“直隶州”,可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兴安州志中有“州人以十大不便条议,准以兴安州直隶陕西布政司”的记载。
虽然今天还不清楚这个“十不便”的内容是什么,但我觉得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
因为从兴安州到汉中府的路途遥远,山高路险,不仅官员去府城不方便,人民去府城也不方便,所以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兴安州的“管理权限”被提升为直隶州。
清咸丰兴安府图
顺治二年(1645年)仍位于兴安直隶州,领平利、迅阳、白河、紫阳、石泉、汉阴六县。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1782年),兴安州为兴安府,府一般不直管地方,在府城附郭安康县。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二月,汉阴县为汉阴厅。道光三年(1823年)四月分析安康县砖坪营地砖坪厅。
到清末,兴安府领汉阴、砖坪二厅、安康、平利、迅阳、白河、紫阳、石泉县六县。它的地图与今天的安康市基本一致(宁陕县除外)。
清平利县城图
民国初废府州厅存县,汉阴、砖坪分别由厅改为县。
砖坪县原名“砖坪”,与县治无关。陕西省砖坪县人要求改名,县内有岚河流域贯穿全县,县居岚河上游,古称岚皋,民国六年五月改为“岚皋县”。
此后,1964年汉字改革时,迅阳县改为旬阳县。1969年,宁陕县划入安康地区,今天形成了安康市的行政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