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有几个区县(营口市6个区县的形成与演变介绍)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讲述了辽宁省各地级市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如大连市、沈阳市等。
今天,让我们来谈谈营口市。营口市属于辽宁省14个地级市之一,辖4个区、2个县级市,共6个区、县,总人口超过230万。一个问题出现了。营口市6个区、县的规划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我们来谈谈辽宁省。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沿海省份之一。
辽宁省拥有14个地级市和多个港口城市,是东北货物出海的重要通道。
辽宁省总人口4200多万,属于东北三省人口最多的省份。
同时,辽宁也是中国粮食大省,占粮食总产量的很大比例。至于营口市,属于辽宁省14个地级市之一。
营口市辖4个区、2个县级市,共6个区县,总人口230多万。
营口是东北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辽河的出海口。
如果辽河进一步扩大,甚至可以发展内河航运贸易。营口市渔业资源丰富,许多渔民在营口市周边水域捕鱼。
小编有几个东北朋友,其中一个就是营口人,小日子过得很滋润,海鲜不断。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政权一直处于反复拔河的状态。、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将控制辽东,巩固整个华北地区的安全。辽东是辽宁省,对中原王朝至关重要。
从汉朝到唐朝,无论中原王朝有多困难,它都没有放弃辽东。在宋朝统治时期,由于辽国的崛起,宋朝不仅没有控制辽东,甚至没有控制燕云十六州。
因此,宋朝一直面临着北方游牧骑兵的直接威胁。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基本上遵循了州和县的区划。例如,营口在唐宋时期被称为盖州。13世纪中期,北方的元朝迅速崛起。
几十年来,大金国、西夏国、大理国、南宋等政权相继被淘汰,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王朝。然而,随着领土面积的迅速扩大,元朝也面临着各个方面的问题。
元朝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面对全国数百个州、数千个县,非常头疼,不知道如何管理。
由于地质结构和气候不同,全国人口、耕地、作物等情况十分复杂,分为沙地、丘陵地、旱地等10多种类型。
至于各地的作物,分为大豆、高粱、小麦、小米、水稻等。面对这种情况,元朝有点不知所措。
因为,依靠唐宋时期的州县两级划分,已经不能满足元朝的需要。唐代的15条道路和宋代的23条道路存在许多问题,这是不合适的。
最终,元朝将金国行尚书台的经验与宋代23路的成熟经验相结合,推出了著名的省级制度。
元朝将全国分为辽阳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等10个行省。当时营口等地隶属于辽阳行省管理。
各省下辖各路,各路下辖各州府,各州府下辖各县,相当于四级区划。然而,元朝的省级旅游存在许多问题,如各省划分不合理,管理难度大。
二是各地机构设计粗糙,各机构重叠,效率很低。元朝统治末期,出现了各方面的实际问题。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根据明朝的实际情况,在元朝行省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区划。
明朝永乐皇帝朱迪在位时,随着明朝迁都,形成了南北直隶和13个省的区划。
明朝统治时期确立了中国许多省份的区划,如河南省、广东省、福建省等。
与当代规划相比,它非常接近。然而,明朝并没有在东北设立省份。为了抵御北元政权反击的需要,明朝从东北到西北建立了九边镇。其中,辽东镇至关重要。
明朝统治后期,与清朝前后的金政权反复争夺辽东。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确立统治后,各地的区划进一步调整。
最后,内陆18个省的模式形成。在东北地区,仍然没有省,只有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
其中,盛京将军基本管理辽宁。当时,由于清朝禁止中原人进入东北,东北总人口不超过100万。
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存在许多问题,清朝不了解各地的人口和耕地。
在清朝统治初期,我们也可以依靠国力的支持。1840年后,西方列强对清朝发动了第二次**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
清朝一败再败,不得不开启割地补偿模式,开放大量通商港。营口是通商港之一,地理位置非常完善。
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西方列强不断侵入东北地区。
清末,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相继成立。然而,当时的东北三省和现在的东北三省在各省的划分上有很大的不同。
1912年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各地战争不断。1928年,奉天省更名为辽宁省。同年,随着热河省的成立,东北四省的结构应运而生。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件后,半年多来占领了东北全境。随后,东北被分为19个省。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又出现了9个省的划分。
转眼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共有6个省。随着形势的稳定,中国进入了战后重建、生产恢复和经济建设的阶段。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重要项目。
在这样的环境下,东北地区的区划过于复杂,不利于经济建设。1952年,辽东省与辽西省重新合并为辽宁省。1955年,热河省被撤销,辽宁省目前的区划结构逐渐形成。
辽宁省分为铁岭、辽阳、鞍山等各专区。鉴于营口港口城市的重要性,建立了营口地级市。但营口市只管理市区和郊区,周边县属于辽阳专区管理。
20世纪50年代末,营口县、盖县、盘山县、盘锦农垦区在辽宁省的区划调整中被纳入营口市管理。1965年,盘山县与盘锦农垦区合并,成立了盘锦垦区(地级),脱离了营口市的管理。
同年,盖县和营口县被划入辽南专区管理。20世纪60年代末,全国所有专区调整为区域后,辽宁省各专区也相继调整。
1969年,盖县、营口县、海城县被划入营口市管理。然而,这种情况只持续了四年。1973年,海城县从营口市划入鞍山市管理。1975年,盘锦垦区被撤销后,盘山县、大洼县被划入营口市管理。现阶段,营口市管辖范围不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纽约时报》的需要,许多省辖区已被调整为地级市。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地级市也成立了。1985年,盘锦地级市在盘山县的基础上成立。
随后,营口市大洼县被划入盘锦市管理。同时,营口市分为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和鲭鱼区。此外,周边的盖县和营口县形成了六个区县的区划。
1992年,盖县被撤销,盖州县级市成立。营口县被撤销,大石桥县级市成立。
到目前为止,营口已经形成了两个县级市和四个区,即:鲭鱼圈区、站前区、西区、老边区、大石桥市和盖州市。当然,随着营口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城市面积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营口先后设立了沿海新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地区,但这些地区情况特殊,一般不包括在内。不得不说,营口作为一个沿海港口城市,风景优美,一直被誉为“关外上海”。